第七节总结了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所有实践。内容为:
简而言之,我能带来好处和喜悦吗
对于我所有的母亲,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,
我可以安静地对待自己吗
我母亲的一切痛苦。
这节经文提出了一种特殊的佛教习俗,称为“奉献与取经”(tong len),并且通过奉献与取像的可视化,我们练习与他人进行平等和交流。
“与他人交流”不应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将自己变成另一个,而另一个变成自己。无论如何这是不可能的。这里的意思是人们通常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的逆转。在我们愿意忽略他人福祉的范围内,我们倾向于将这种所谓的“自我”作为珍贵的核心存在于我们存在的中心,这确实值得关注。相反,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往往无动于衷。充其量,我们可能会对他们有些担忧,但是即使如此,也可能仅仅停留在某种感觉或情感上。总体而言,我们对他人的福祉漠不关心,因此请勿将其当回事。因此,这种特殊做法的目的是扭转这种态度,以减少我们对自己的掌握和依恋的强度,并努力将他人的幸福视为重要和重要的。
在进行这种佛教习俗时,有人建议我们应该对自己造成伤害和痛苦,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要认真考虑它们并在适当的情况下欣赏它们。这里实际上建议的是,如果在遵循自己的精神道路并学习思考他人的福利的过程中,如果您被引导承受某些困难甚至痛苦,那么您应该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。这些经文并不意味着您应该讨厌自己,对自己严厉,或者以某种受虐狂的方式希望自己遭受痛苦。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不是意义。
我们不应该误解的另一个例子是著名的藏文文字中的经文,该经文中写道:“即使有最深层的地狱境界,我也可以有勇气度过千古万代,无数的生命。”这里要说明的是,您的勇气水平应使得如果您在为他人谋福利的过程中要求您这样做,那么您应该有意愿和承诺去接受它。
对这些经文的正确理解非常重要,因为否则您可能会使用它们来强化任何自我憎恨的感觉,并认为如果自我是自我中心化的体现,则应该放任自我。不要忘记,希望遵循一条精神道路的动机最终是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,因此,正如一个人为自己寻求幸福一样,一个人也为他人寻求幸福。即使从实践的角度来看,对于某人发展对他人的真正同情心,首先,他或她必须具有培养同情心的基础,并且该基础是连接自己的感觉并关心自己的福利的能力。 。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,那么一个人如何与他人接触并为他们感到担忧?照顾别人需要照顾自己。
“通”的奉献和接受实践概括了慈爱和同情的实践:奉献的实践强调了慈爱的实践,而奉献的实践则强调了慈悲的实践。
尚提德娃(Shantideva)在《菩萨的生活方式指南》中提出了一种有趣的做法。它是一种可视化的图像,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自我中心的缺点,并为我们提供应对之道。一方面,您将自己的正常自我形象化,这是完全不受他人福祉影响的自我,是自我中心的体现。这种自我只在乎自己的福祉,以至于它常常乐意大胆地剥削他人以达到播种的目的。然后,在另一端,您可以想象一群正在遭受苦难的生物,他们没有保护也没有庇护所。如果愿意,您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人身上。例如,如果您想形象化一个您熟悉并且关心的人,并且知道谁在受苦,那么您可以将该人视为形象化的特定对象,并进行与他或她有关的给予和接受的整个练习。第三,您将自己视为中立的第三人称公正观察者,他试图评估谁的兴趣在这里更重要。将自己孤立在中立的观察者位置上,可以使您更轻松地看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性,并意识到与其他有情人的福祉相关的公平和理性程度有多大。